“乡村振兴不仅要注重经济发展,更要用文化塑造灵魂。”在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文化的作用如同深埋的种子,决定着乡村的内生力量能否真正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作为“黑茶之乡”,以茶为媒,深挖文化根基,通过融合发展战略,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动力。
1. 被唤醒的乡村文化基因
安化县东坪镇马渡村的欧阳宗祠前,一块“马渡调查旧址”的牌匾吸引了无数游客驻足。这段历史源于1961年,毛泽东同志委派经济学家于光远带队的中央调查组深入马渡村蹲点调研。这场被称为“马渡调查”的行动揭示了基层农民真实的生存状况,成为中央决策的重要依据。然而,这段历史在很长时间里鲜为人知。
2023年,湖南日报社驻马渡村的乡村振兴工作队重新挖掘了这段历史,通过走访村民、查阅资料,将其完整呈现,并在马渡调查旧址打造了一个生动的文化展示空间。自旧址开放以来,吸引了超过5万人次游客,成为马渡村文化振兴的起点。
与马渡村类似,柘溪镇大溶溪社区也通过文化挖掘点燃了发展的希望。1958年,为支持国家建设,36户库区移民举家搬迁到这里,用奉献和奋斗书写了感人的历史。如今,当地通过搜集老照片、老物件,建立了柘溪库区移民文化展示馆。更重要的是,村民的文化自觉被激发,腰鼓队、舞龙队等群众文艺队伍应运而生,使这个小村落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乡村深埋的文化基因被唤醒,它不仅让历史得以传承,也为村民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文化之源。
2. 黑茶文化的传承与再生
在安化,黑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翻开安化的历史,每一页都浸润着茶香。从古老的茶马古道到今天的现代化茶产业,黑茶见证了这片土地的辉煌与发展。
安化黑茶博物馆正是这种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馆内珍藏着6000多件文物,包括珍贵的茶具、文献和古茶砖。这些藏品从历史的角度讲述了黑茶的发展故事,让游客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
此外,安化县还通过茶文旅融合将黑茶文化“活”了起来。茶乡花海生态文化园便是一个典型案例,集茶园观光、游乐项目和住宿体验为一体。春夏秋冬四季花园、七彩滑道、悬崖宾馆等项目,不仅为游客提供丰富的体验,也大大提升了当地的文化附加值。
数据表明,2023年安化县茶园面积达到36万亩,茶叶加工量达8.4万吨,综合产值突破252亿元。茶文化不仅滋养了安化,也让这座小城走向全国乃至全球。
3. 茶园里的乡村致富经
茶园不仅绿了安化的山坡,也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安化县唐溪茶场便是“茶园经济”的一个缩影。这座茶场依托“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与81户村民合作,让每户年收入增加5万元以上。
类似的,茶乡花海生态文化园也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园区通过门票收入返利、分红等方式,让村民共享茶旅经济的红利。短短3年,园区累计为村民分红超过1000万元。
与此同时,当地还着力培养乡村振兴所需的人才。通过“引、培、派”相结合的方式,安化县培养了6000多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和1000余名民间艺人。他们或扎根村庄发展茶叶产业,或通过民间技艺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例如,祖师界庄园的邓亮山、蔡凤娇夫妇以愚公移山般的执着精神,带领村民修路、种茶、制茶,开创了年产值超5000万元的产业奇迹。
祖师界庄园不仅自身发展壮大,还带动周边多个村庄增收。庄园每年生产的七八万斤茶叶中,近70%都由游客现场购买带走。这种“以茶为媒”的产业模式,既保留了乡村特色,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经济动力。
4. 群众参与让乡村焕发新活力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外部力量的推动,更离不开广大村民的主动参与。在安化,许多村庄通过创新性的激励机制,让村民真正成为乡村建设的主角。
马路溪村便采取了“积分换股份”的方式,鼓励村民全程参与乡村建设。村民通过投工投劳换取积分,最终获得项目收益分红。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村民的积极性,也增强了村集体的凝聚力。目前,已有近百名村民无偿参与了村内河堤硬化、道路建设和古民居保护等工作。
此外,文化的振兴也让村民看到了新的发展希望。湖南省委宣传部在安化县推进“以文兴业”“以文聚才”等六大工程,以文化为引擎,引导村民投身于乡村建设。文化赋能让村民不仅有了经济收入,也重新找回了对家乡的热爱与认同。
5. 文化引领下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价值追求和活力之源。”在安化,通过文化复兴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为中国乡村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从深挖历史资源到融合茶旅产业,从鼓励村民参与到培育振兴人才,安化县用实际行动证明:文化不仅是一座村庄的灵魂,更是一座村庄的未来。
随着文化振兴工程的深入推进,安化正在一步步实现“黑茶之乡”的转型升级,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标杆。这片充满茶香的土地,正用文化的力量,书写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故事。